長江源頭生態面臨五大危機 禍延逾億人
(中央社 記者陳倖嫚香港九日電)
在全球暖化等環境因素下,中國長江源區生態面臨五大嚴峻威脅。專家說,長江源區生態問題就像傳染病,將禍延中下游及中國大陸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共逾億民眾。
這五大威脅包括:冰川融化、河流枯竭、湖泊萎縮、沙漠化嚴重及垃圾為患。
香港「明報」今天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分會和中國科學院專家六月間赴青藏高原人煙稀少的長江源頭區,考察全球暖化及人類破壞對當地生態的影響。
考察隊伍由青海省西寧出發,全程一千三百公里,終點站是唐古拉山下的長江源頭沱沱河。
報導說,受氣溫升高影響,崑崙山、唐古拉山冰川明顯後退,可可西里一些小冰川甚至已全部消失。沱沱河源頭各拉丹冬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退縮率達每年百分之七點四至九點一。
另外,凍土帶不斷升高,一九八零年代,崑崙山西大灘的凍土帶在四千一百五十公尺,現在升到四千三百公尺以上。凍土的活動層(融化層)加厚,融化的深度由一公尺加厚至一點二公尺。
報導說,過去四十多年,長江源區氣溫升高、雨量減少、蒸發量增加,導致本來乾旱的高原地帶水資源更加短缺。
以沱沱河為例,河面蒸發量大幅增加,雪山融水的補給遠遠不能彌補蒸發量,流水量逐年減少。
報導引述中國環保人士楊勇說,沱沱河已經出現冬天季節性斷流。這種現象近年在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受威脅的除了長江,還有黃河、瀾滄江等重要水系。
他說,湖泊水位普遍下降、面積減少,並因蒸發量大而出現鹽化現象。
據表示,長江源頭的赤布張湖已萎縮解體為四個子湖。一九七零年代至今,青海湖水位下降三公尺多,面積縮小兩百多平方公里,水位如今正以每年約八厘米速度下降。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副院長李世杰一九九零年曾去可可西里無人區考察,當時有個二十三點五平方公里、水深一點三公尺以上的湖泊,一九九八年他再去考察時,湖泊已完全枯竭。
他說,受氣候暖化、過度放牧及鼠害等影響,長江源區地表植被普遍乾化、沙化,流動沙丘正在擴大,形成沙丘鏈。
李世杰說,崑崙山西大灘附近已形成兩大沙丘,連電線杆都被沙子掩埋,青藏鐵路兩旁也建有防沙欄。
當地氣象站數據顯示,長江源區草原退化率不斷提高,高寒草原由八零年代的平均退化率百分之三點九,上升到九零年代的百分之四點六。